緬甸國際志工|我們擁有彼此所缺乏的,相遇於是學習

DSC06335  

(希望學生中心的孩子)

 

 

2015年暑假八月,再次參加ELIV志工活動,而前往Myanmar, Lashio擔任短期志工。

緬甸地區的華人身分長期遭受歧視和壓迫,雖然算經濟能力高,然而民族基本身分卻不被官方承認。

而我們此次服務的Lasio地區,則是緬甸華人教育較完善的地區,會說華語的人相較第一大城仰光、佛教聖地浦甘或觀光大城曼德勒算多了,然而,華人教育仍然是這裡的一大問題。

本次ELIV緬甸服務計劃,則是針對實體建設、教育接觸和深入當地三部分著手,

會有組建課桌櫃子、發放物資、執行教案、村落家訪和探訪戒毒所弟兄等等過程。

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詢問孩子們關於:你未來想做什麼?有什麼夢想? 的時刻,

我想先將這個問題擱著,先分享在這次緬甸服務過程中與村民孩童接觸後,所體會的感受吧。

 

  DSC05440

(俯看Lasio當地的景色)               

 DSC04602  

 (在當地搭乘的交通工具)

 

前往當地,才能感受真實的樣貌,無論是關於當地還是自己

 

在你的眼中,緬甸人是什麼樣子?  在你的心中,現今的緬甸國家又是什麼樣子?

說實在的,在前往緬甸前,對於這個國度的認識僅止於電視或新聞上接受的資訊:軍政府執政、翁山蘇姬、英國殖民、佛教信仰。

此外,對緬甸似乎一無所知,陌生而迷茫,

說到那邊有華人的教育問題、毒品危害嚴重與教會的介入幫助,更是帶著許多困惑。

然而只有踏上這塊國度,才得以認識她真正的樣貌。

在緬甸生活後,才體會早已改革開放,每年也有許多觀光客和背包客前來緬甸旅遊,路上並不會有事沒事遇到軍隊或查詢的警察;

接觸當地小學後,才了解華人在此地的困境:華人學校是不被承認的,連民族身分尚不被官方認可,因此他們需要上緬甸小學和華人小學,當然,華人學校相對資源不足、經營困難;

參訪戒毒所後,更是得知毒品的問題嚴重,政府並無積極取締之意,村落街口就可以買賣毒品,很多人都會碰觸,因而毀掉一輩子,有家庭甚至全家一起吸毒。

村落家訪過後,才懂村民們為何總是窮困,沒有辦法翻身。

你開始感受到這片土地沒有想像中的神秘或遙不可及,

正活生生的在眼前,而她所遭遇的困境讓你的內心感到些許寒冷,在這東南亞的熱帶國度。

接著開始反思,你自己和你的環境。

才慚愧的發现,來到Lashio,現代人的煩惱可能是「一直下雨的天氣」(沒有下雨連一期農獲都沒有)、「工作時這桶茶這盤菜,會不會拉肚子」(他們卻僅能依此為生)、「晚上沒什麼地方可去」(這就是他們的生活),最大的,或許是「網路的不穩定」。

逐漸認識自己在異國時,真實的樣貌。而學會接受,才有機會產生變化。

過了幾天後,慢慢的會找到屬於這裡的生活方式:緬甸正值雨季,但雨停後的天空,能望見虹和霓共同裝飾的黃昏;晚上沒什麼地方可以去,可以好好休息和朋友相處;網路暫時的消失,誕生更多和自己對話的時間。

於是在認識當地的同時,似乎,也更認識自己。

 

DSC08174

(結束志工行程後在緬甸獨自旅行,更認識當地與自己)

 

 

實體貢獻,與當地人合作窺見的堅毅踏實

DSC05373  

(組裝桌子的情形)

 

ELIV國際服務的特色之一,大概是實體建設,實質上,我們仍是短暫過客,卻能留下實質貢獻。

前往當地小組建課桌椅、餐桌和櫃子都是本次的服務項目,這個項目特別的地方是會和當地人一起合作,

當地熊傳道成為工匠師傅教授簡單技巧,與當地學生一同建立未來使用的設備,與當地老師一起用行動代替對話舖陳學生的未來。和當地人們相處後,會發現其實,生活辛苦的人,擁有的行動力反而更加強大,因為只有靠自己做,才有東西使用。

還記得我在村落家訪時,問了一個事後被夥伴笑的問題:「你們覺得這樣的生活,辛苦嗎?」

聽來好似沒有意義,但我很認真的想確認這件事情,畢竟,如果他們很滿足於現狀,那我們為何要以我們自己的價值觀去干涉他們的生活?

訪問的奶奶則是笑笑後,言語堅定的回答:「辛苦阿。」

幫忙翻譯的熊傳道笑著補充:「怎麼會不辛苦,但是沒辦法,生活就是這樣過呀。」

DSC05984.1

(我們訪問的其中一個家庭的果敢族奶奶)       

 DSC06542.1  

(熊傳道兼工匠師傅)

 

這段回答並不令我驚訝,而是這幾天的過程讓我訝異。

村民過著很辛苦的日子,種著一年一獲被中國收購的玉米,卻因肥料、成本和生活用費年年負債,殘酷的說:看似永不翻身。而孩子們的生活不遑多讓,早上九點前先上華文學校,接著上緬文學校,放學後,在接著上華文學校,而當地教學資源仍為不足,學費更是一大問題。

然而,在如此辛苦的條件環境下,他們沒有失去純真的笑容、樂於助人的心和憨厚好相處的個性,

每每工作疲倦的時候,會看到年長的學生大辣辣的走向你,然後帶點害羞的神情笑笑的說:「換我來接手吧!」接過工具後,轉為專注的神情面對手上的工作。

更令人記憶深刻的是,在鋸木材氣喘吁吁的時刻,有位教師走來接手,手持鋸子腳踩木頭,一拉一推的節奏,快速的解決厚木後,抬頭笑笑的和我四目相接,

接著用左手肩頭擦汗,剎時,我才驚覺,原來他只有一隻手臂。

擦完汗後,他再度望向我,我僅是比出大拇指,用和善的笑容回應,然後讓他持續工作,在一旁當助手,看著他堅毅的表情我也懂了,所謂的尊重:「是一視同仁,不需要自以為是的憐憫。」

DSC06094.1  

(抱著孩子的獨臂老師)

工作過程中,我們的話語不多,是用行動在和彼此交流。

在這裡,越是辛苦的人,反而更堅毅更踏實的過著每一天,沒有因成長和經歷而流失笑容。

DSC04693.1  

(緬甸孩子的純真笑容)

 

沒有夢想的孩子,孩子的夢想教會我的是

 

DSC06016.1  

(奔跑入希望學生中心的孩子們)

 

回溯到最一開始的問題,詢問當地的孩子:將來有什麼夢想? 

他們沒有辦法回答出來,即使是已經從當地中學畢業的孩子也是如此。

熊傳教在休息時間時,和我們分享:「這裡的孩子,你問他們有沒有什麼夢想的時候,他們回答不出來的。靠近城市裡的孩子可能還有辦法,這裡則是沒有什麼夢想,頂多繼承家裡繼續農耕。」

而我還記得家訪時的結果,對某些家庭而言,繼續農耕,等於繼續負債。

這裡的孩子和一般的孩子沒有什麼不同,有的喜歡畫畫,有的喜歡運動,有的或許喜歡唱歌跳舞,但是他們沒有想過可以當做工作或繼續深學。

我也問過一個孩子他喜不喜歡上學,他點頭燦笑說:「喜歡」。然而現在才10幾歲的他已經必須開始工作,沒有繼續念書的機會,也回應不了夢想的問題。

夢想,是我們強帶來此的名詞,而在這他還沒有空間生存,還有更重要的基本層面:金錢、資源、生存佔據著。

心理有些酸酸的,想想自己在台灣的日子,還有一些日常的抱怨,或許被我們所認為有缺陷的生活,正是他們夢寐以求的。

看著他們在各組教案下,那麼快樂富足的投入,個個神情認真享受現在,相較之下,我們擁有的很多,更沒什麼好失去的,卻時常猶豫退卻,沒法確確實實的活在當下。

教會的神雖然沒有賜予緬甸孩子科技與資源,但卻使他們擁有單純易足的內心,純粹直接的笑容。

DSC04796

(上教案課程時,認真的孩子們)  

 

 DSC06171  

(下課時段,一群孩子嬉戲門邊)

孩子們教會我,用心看待自己,既然我們能擁有夢想這個名詞,就該試著行動將他化為動詞,珍惜所擁有的資源。

 

問自己:回來後,第一件分享的會是什麼

DSC06142  

(離開村莊的路途)

在親自接觸世界一端的脈動後,你會發現窮困的角落離我們不遠,僅僅幾小時的距離,便真實的嶄露無疑。

這時,可能感覺有些無力和難過,甚至有點痛,然而,也開始思索著如何才能改變現況。也會發覺大環境的連鎖並不是簡單就能破除,一個人的力量仍是非常微薄,一趟短期的服務旅程,很難做出明顯的改變。

卻能從這次的服務中,和當地相處、和夥伴分享、和自己對話,更重要的是,如果忌諱於沒辦法改變什麼而導致放不開,沒和當地的人事好好相處,那才是真的什麼都沒有實踐。

我想:「服務從來不是單向的箭頭,而是一個沒有方向性的平面,在這時段平面上的我們都在互相學習和成長。」

現在還沒有能力改變當地,但能藉由分享和行動,改變自己,改變周遭人對緬甸的認識。

在ELIV計畫的過程中,會有夜晚的sharing和夥伴分享,聽見不一樣的聲音,同時,也傳達內心真誠的感受。

於是問自己:回來後,第一件和朋友們分享的會是什麼?

每個人有屬於自己的答案,至於我的該是關於緬甸的善良和平靜:台灣有他們所沒有的,而他們卻不會因此匱乏。

我們都有彼此尚未獲得的東西,努力的腳步持續走著。

  

DSC06107  

 

 

 

 

 (撰文:陳亮,攝影:陳亮)

 

arrow
arrow

    chenlia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