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會觀點|空服員罷工勝利的滋味,並非所有勞工都可以享用。
( 因為服役剛好沒假,無法現場紀錄,因此用先前拍的勞工背影圖做為主圖。 CL )
2016年6月24日約22:00左右,華航空服員工會宣布罷工成功,
結束為期約1日的台灣首次空服員罷工行動,空服員們高手歡呼,社會興奮不已,
因為再度為台灣勞工歷史寫下改革的一頁。
然後,台灣勞工權益往前邁進了一大步,真的是這樣嗎?
所謂勞工勝利的滋味,並非所有勞工都可以享用
我並不想為勞工區分階層,因為每個環節都是社會運作不可或缺的齒輪,
但勞工間的確有許多差異,例如這次罷工的主體勞工是屬於:
資訊接受容易、教育程度高、能享用或運用大多的社會資源、在勞工中相對懂得如何發言與了解權益的職業。
空服員罷工的勝利有總總環節相扣所以能成功,而他們本身的付出、犧牲與努力更是不能被忽視或看輕。
有許多乘客或局外人士直至現在,仍然抱持著〝罷工就是爽到他們,苦了他人〞的思維在謾罵,
這是非常滑稽的論點,因為台灣合法罷工門檻非輕易可以跨越,
罷工者更需要犧牲莫大的時間、金錢和關係更是不可輕量,
不然全台勞工早就該罷工了 !
或者你仍不知道:近五年來,平均不到5天就有1名勞工過勞發病,而平均11天就有1名勞工過勞而亡呢 ?
所以,如果討厭罷工,想阻止它的發生,那麼我們真正該做的不是謾罵,
而是監督,監督企業主、雇主們是否有善盡他們的責任,合理照顧他們的僱員。
「其實,真正可以決定讓罷工停止的不是勞工,
更不是工會,而是「資方的態度」。
如果要將快解決罷工造成乘客和社會公眾的不便,
我們該做的是用各種可能去影響「資方的態度」,
也就是說社會輿論是否支持罷工,更是決定罷工是否成功的重要關鍵。」─ Yang
關鍵評論網:「罷工好像很爽?」6個QA告訴你─在台灣合法罷工到底有多難。
這場罷工的勝利,算是為台灣勞工爭權成功的第一槍。
然而,終究不應套用為全台勞工的勝利。
這陣子我較不喜歡看到挺空服員罷工文章內含有
「 你被壓榨或超時,那你就應該要自己去抗爭阿!」
「不爽不懂得站出來,才是有問題的人。」
「自己的權益不自己去爭取,那算什麼?」 等等的字句,
並在前後文意連貫後,
會發覺這是對那些沒有發聲或行動的勞工們婉轉地批評指責。
當一位空服員發聲後,因此而失去工作;
當一位焊接工人罷工後,因此失去工作,
誰會有背景或條件可以比較容易的去尋找下一份工作?
所謂的勞工,有些人口中奴化的勞工,
並非都是在資訊平等、知識流通或教育程度足夠的背景中成長阿!
可能
你在唸國小英文補習班的時候,他正在菜市場揮汗幫忙叫賣;
你在煩惱該升學去哪間高中職的時候,他正在思考下一份工作夠不夠吃飯;
你在大學教室內和同學高談闊論的時候,他正在吵雜的工地中搭蓋建築,
他們根本就不曉得勞基法能保護他們什麼,又或其實他們正在被壓榨,
他們需要錢,迫切的需要;他們沒有工會,連可以有工會都不清楚,
他們無法認識知識分子,沒有中產階級人士支持,沒有社會大眾的關切,沒有團體撐腰。
他們對於社會運動、勞工權益的概念是來自於FB上雜亂分享的訊息、主流媒體瘋狂灌輸的內容,
這些會帶給他們什麼,直至現在還有機會接受教育並能和別人高談闊論的你,一定了解。
絕不是無知、愚笨或不懂行動,只是社會可能從來沒有給過他們機會,
這才是基層勞工的真相。
當06/24 晚間22:00,勝利的歡呼響起時,他們早已因一日的疲累而臥倒床上,
睡夢中他們什麼都聽不見,現實中他們什麼都感受不到。
「這不是台灣第一次發生罷工事件;甚至也不是第一次公用交通事業從業人員發動罷工。
但這一起空服員罷工行動,確實在短短幾天之內成了台灣社會最重要的新聞事件。
原因在於罷工發動時已經接近暑期出遊的旺季。
而受衝擊較大的,都是習慣搭飛機出國的中產階級人士。
如此強大的「不便感」和中產階級原本就高出一級的發言權共同造成的殺傷力,
讓這起勞資爭議事件備受矚目,極大地增加了空服員與資方談判的籌碼。」─端傳媒
企業有了借鏡,自然懂得研擬對策
所謂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,
一方陣營升級的同時,對立陣營也會跟上,甚至超越。
罷工成功的效應,自然對部分企業們造成威嚇作用,
令他們知道必須善待勞工,否則有天勞工的憤怒會凝聚群眾的力量,
推倒由雄厚資本組成的高牆。
相反地,也會讓部分企業更加小心翼翼,對於早期的抗爭跡象就予以剷除,
工會組不成,你就沒辦法罷工;沒有領頭羊,你們就無法團結。
更別說華航空服員剛罷工成功,華航企業工會、地勤人員就接連跟上,
如此一來,僱主們更加警覺,
如果讓雇員們有一絲機會嘗到甜頭,就會不斷擴大,無法遏止。
因此他們從現在起會開始更加謹慎的規劃,
該如何利用低成本奴用勞工,卻又壓制反抗呢?
這是勞工們必須面對的未來險阻。
長久以來勞工們總是被灌輸責任制的觀念,
好似必須全力自我奉獻,不求回報才是職場道德的展現,
是企業和僱主們編織的美夢幻想,滋長血汗工作的環境,造就現今過勞社會的共同處境。
好不容易開了成功的第一槍,聲響吵醒一些人,自然不會停止,
而會是接二連三的擊發,讓更多人驚醒,回到權益必須緊握的現實。
「華航空服員用自己的努力換得合理的對待,透過工會組織與團結權行使,
打響了反血汗過勞的第一槍。
然而,不僅是華航,其他航空乃至於各行各業的勞動者,
許多仍處於惡劣的勞動環境中,每天踩在過勞死的鋼索上,
唯有持續透過更多勞工的集體團結發聲,才有機會共同扭轉過勞之島的命運。」─黃怡翎
可怕的秋後算帳,是來自於社會大眾
這兩天才從朋友得知罷工後,
網路持續有聲音戰空服員是否有專業度、這場罷工究竟責任歸誰屬、和XX比較下得到的福利公平嗎?
問題一一浮現,當罷工有了成果,情緒激昂的時刻過後,大眾便開始懷疑這場罷工運動,
甚至懷疑起參與行動的人們。
有些懷疑的方向,與罷工的原因和內容一點相關性都沒有。
關於合法罷工的優勢之一,就是企業主無法在事後將雇員開除,
或許無法完全屏除這可能性,但會變得非常難已執行。
然而,大眾的秋後算帳是無法被止息的,
網路世代下,隨著時間流動,可能擴散的更加嚴重。
當06/24號群眾散去,隔天一早繼續開始一班日常之時,
空服員們的戰場卻還在延燒,企業主可能暗地處心積慮地思考如何反擊,
加上社交平台、PPT、網站、媒體,又或服務對象的口舌之言,
這一切表面上沒有太大影響,然而心理上的壓力會在無形中累積。
脫下口罩、以真面目赤裸裸的面對鏡頭和大眾,
揮手吶喊抗爭為自己爭取權益,這一切都是實質紀錄,
無法銷抹,如果哪天公司在人群淡忘掉這件事情後想要找人開刀,
只需要取出影音資料慢慢找慢慢選就好。
所以站出來這一步,距離很短,需要的力氣與心力卻很大,
即使不願意走在他們身旁,也麻煩不要成為他們面前那堵高牆的建材。
「勞工不團結起來就只會被資方吃乾抹淨。
而且台灣的資方還是最慣老闆的一群,
你沒看郭台銘大言不慚說「鴻海的同仁都在周六主動加班,即使沒有加班費」
在那邊秀下限,還看到別的勞工在那邊幸災樂禍說「ㄏㄏ幸好我沒在鴻海上班」。
問題是,每個人都應該為另外一個被壓榨被剝削被苛刻對待的勞工生氣。」─羅毓嘉
更可怕的是,社會大眾所塑成的秋後算帳型與論,
會變成往後打算增取自己權益的人的阻礙:
「你看,那時候他們的運動雖然成功,但接著呢?
風向一轉,成為眾矢之的。 甚至後來還.....
你們還是想清楚再行動喔!」
光是想清楚這三個字,又會讓權益的損耗被延續多少個三年呢?
補充:
曾看過朋友為了成為空服員很努力的模樣,
對於空服員沒有專業一說,
則認為許多職業或許沒有所謂絕對的專業,
卻擁有豐富的技能,而這些技能成為他們能在行業中服務的條件,
能將所學的多樣技能,應對於各種不同的情況下即是他們的專業,
他們的存在在現今都是不可或缺的。
該予以基本的尊重!